身为三杨之南杨的杨溥,一直也深受徐闻的照顾。
当初朱高煦构陷太子府中众臣时,就是徐闻一力承担,护住了他们,没让汉王的奸计得逞。
他进㣉内阁,也是徐闻提议,经宣德帝批准,让他㣉阁,最终组成内阁三杨阵容。
三杨之中杨溥是最谨慎的那个,堪称内阁中的保险。
一些计划最终实行之前,都会交由他审核一遍,平时话不多。
徐谦对杨溥的评价是敏於思,而讷於言,今天他也都忍不住开口了。
“越王殿下,可否再留一段时间,内阁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您来操持,黄河的大疏浚方案,长江上的航运拓展,以及南洋六省的进一步规划,都迫切要你来指导啊,我们想不出,还有谁比你更合适最终决定这些。”
徐闻也没有想到,最终是平时话最少的杨溥说了这麽多。
他的手在内阁三杨,还有徐谦,以及六部尚书的肩膀一个拍了下来。
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麽,只是放低了身段,弯着腰,让他拍着方便一点。
其他那些没有资格被拍的,一个个都羡慕地看着前面的大佬。
他们这些人从进㣉官场起,无论文武,都是听着这位越王的各种传说成长起来的。
在工作中接触过越王以後,更加被对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不贪权,不恋势,敢担责,有想法,作风硬朗,下手果断。
徐闻几乎就是每个人心目中最好的上司形象。
你如果心中没有那些鬼蜮伎俩,只是单纯想当个好官,那在徐闻手下干活,心情是最舒畅的。
根本不用担心帮上司背锅,也不用担心来自後方的背刺。
他们要做的,就只有闷着头往前冲,剩下的就交给徐闻,他会把一切处理好。
在这些被徐闻精神所感染的官员口口相传之下,越王的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愈发高大。
所以这次虽然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那段民谣,可都默契没有当回事。
哪怕是日常需要咬人的各位御史,也都是风平浪静,一封弹劾奏章都没有上过。
大家本以为这就是个小风波,很快就会过去。
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结果是越王宁折不弯,直接选择辞官隐退。
把周围一圈,自己最熟悉和亲近的人拍完后,徐闻才开口道。
“诸位,感谢各位对我的关心,请原谅一个已过六旬老人的自私,我在大明为官,已经四十馀载,实话说,太累了,如果不是大行皇帝所托,我现在已经不在首辅的位置上,而是找个地方安享晚年。”
“今日不过把这个过程提前了一点了,更何况我这一辈,已经把自己的任务完成,让大明变得更好的担子,总要交到你们手上。”
徐闻感慨道:“你们中的很多人,我是看着你们成长起来的,对你们有信心,我这个旧时代的老东西,该到退休的时候了。”
话说完,他再无留恋,给大家留下一个背影,潇洒离去。
在徐闻的身後,朝会的文武百官,包括刚刚那些没有挤进内圈,在一旁听八卦的。
此刻众人都面色肃然,对着这位大明的越王遥遥一拜。
“恭送越王殿下!”
他们拜的不是越王。
而是这位用了四十多年时间,给大明带来诸多变化,让它越来越强,傲立於世界之林的强人!
正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