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遵化城与三屯营离得很近,骑马也就半天的路程。遵化的陷落彻底震撼了大明的官僚士绅,百姓们心中生出无尽的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
明明不久之前大明还节节胜利,他们为自己明人的身份而自豪,就连缴税都积极了不少,至少朝廷的表现让他们觉得自己缴纳的赋税也不完全是被贪墨的,还是可以养兵发挥作用的。可是,大好局势怎麽就变成了这样了呢?
几天前,官员们质疑皇帝小题大做,在遵化陷落之后老实了不少。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派兵去剿灭皇太极,而是京师能不能守住了。
在震惊丶愤怒丶恐惧等情绪下,朝廷的书生不能亲临前线,于是发挥刀笔的作用,开始猛猛弹劾蓟辽总督:「杨镐手握重兵,却怯战畏敌,倘若兵不能战,那麽养兵又有什麽用?!请陛下将杨镐召回,总督之职,另择勇力之臣担之。」
朱由检冷冷一笑,说道:「如今三屯被围,如何召回?!功过战后再讨论,如今你们弹劾再多也是无益!」
朱由检的命令传不到三屯营,与杨镐之间的交流就只有正月初三的那一封奏疏,是杨镐报告了自己的情况。但在两人没有完全交流的情况下,朱由检还是主动把事给扛了下来。
朝会上,朱由检将一叠弹劾奏疏丢到了群臣面前,淡淡道:「你们慌什麽,朕不是早就与你们说过,建奴势大丶难以抵挡麽?敌军尚且在百里之外,你们便自乱阵脚。说杨镐畏敌不战,可是萨尔浒我军冒进,以至惨败的教训,你们都忘记了吗?!」
「拳头,要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气!」这就是朱由检给朝野的解释,「抽调各镇精兵齐聚京师,依托北京城防,咱们才有与建奴大军对垒的资格。「
秦良玉再次挂帅,禁内的三千白杆卫不能动,老太太没有嫡系部队在手,实力大打折扣。她提出让自己的儿子率领白杆兵千里驰援,但是两地距离太遥远了,白杆兵又不是骑兵,等他们赶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并且急行军对军队的损害太大,他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还要休养好一段时间才能用。
于是,他们决定让白杆兵顺江而下,再让福建水师北运。白杆兵的数量不太多,只有几千人,但是精兵难得,跟建奴作战,普通的士兵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可能溃逃。
会战不是一味地堆积兵力,而是要集合精兵,并且合理调配,形成合力。
临阵指挥靠秦良玉,宏观调配靠朱燮元,就连各镇援军派遣什麽部队,数量多少,走哪一条路过来,也都是要兵部规划好的。最先抵达北京的援军是北直隶六府巡抚卢象升临时拼凑出来的一万大军。
朱由检让他选锋,从一万杂牌军里面选出一千精锐,放到城外野战,剩下的进京守城。京城的普通士兵还真不太缺,原本京营的编制摆在那里,又有很多治安部队,林林总总不下十万大军,用来填满北京城墙是足够了,还能留有预备役。
不过打仗不是比较纸面数值,士气的影响太大了,几十万农民军被几千明军精锐攀得四处逃窜是常态,大明的大部分士兵比农民军强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