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机器人抢饭碗的焦虑情绪蔓延
用户几乎是用脚投票,不在万象小厨平台点餐的人,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还不知道有这个平台的人,但只要最近一个月上网了,就没有不知道的,微信流量入口加持,钞能力加持下的万象小厨,GG推广全网满天飞,只要上网就总有一个渠道获得信息。
第二种是知道了甚至都下载万象APP了,但所在城市地区还没有门店,所以知道也没法点餐。
现在好多网友都在催秦总赶紧去他们的城市开店,顾客很急,万象小厨也很急,但急不来,供应链得跟得上,不然服务质量会大打折扣。
秦逸云得到陆安的建议后,他也主打一个听劝,没有继续盲目大肆扩张。
现在势头已经起来,口碑打出去了,把供应链环节做好,供应链系统辐射范围有多大,门店就开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第三方大数据报告显示,各大外卖平台的用户在APP上的人均驻留时长和打开次数,万象小厨APP在9月份后断档式领先。
具体上,这两项数据超过了行业均值的8.2倍和3.5倍。
在APP里面驻留时间长,是因为用户点餐之后不少人都会留在APP看看直播。
甚至一些口碑店能有几百上千人同时围观直播现炒,用户们一边看一边发弹幕聊天,聊什麽菜好吃,点评小元机器人的厨艺,或者在直播间里互相推荐自己喜欢吃的菜品。
明明是个外卖APP,但直播模块隐约的有了社交互动属性。
就连毫不相干的直播间行业,一些网络直播平台的高管老板都有所警觉,在暗中观察。
这年头可是越来越流行跨界降维打击。
外卖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原本是毫不相关联的两条赛道,但在万象小厨横空出世之后,两条赛道突然有了交集,搞得直播赛道的玩家也不得不留个心眼。
目前,万象小厨的规模跟头部几家外卖平台的体量还存在数量级的差距,但几大头部同行现在都很紧张。
因为万象小厨这种模式打法,他们模仿不了,要是跟风,就意味着整个商业模式都得大改,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沉没成本。
而且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大的问题是,哪怕跟风走万象小厨的模式,钞能力的差距如何抹平?
他秦逸云敢怒砸千亿进来,你可没有千亿啊,他甚至还能再超级加倍!
这种情况,模仿万象小厨的模式打法跟找死没区别。
虽然模仿不了,但是可以抹黑的呀。
于是就开始抹黑带节奏了,选择的角度也并非是直接跟万象小厨开团,而是采取侧面打法,针对小元机器人。
步入9月下旬,网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关于机器人抢夺人类工作的话题。
不少的媒体丶自媒体也都参与了这个话题讨论,制造出了巨大的失业焦虑恐慌。
有一家内地媒体如是报导:
【机器人炒菜工坊的火爆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满足消费者对效率丶卫生丶透明度的迫切需求,掀起一股「科技餐饮」新风潮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刺中了传统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
人力成本与就业岗位。】
这篇文章用大量煽情的叙事报导看一个传统小炒店老师傅的愤怒倾述:「我炒了三十年锅!现在告诉我还不如一台铁疙瘩?它懂火候吗?它懂食材脾气吗?它炒的菜有锅气丶有人情味吗?」
报导的内容将焦点集中在「机器取代人」的悲情叙事上,引用所谓的「专家」预测,若此模式大规模铺开,预计将冲击超百万厨师及相关岗位。
还有一家媒体周刊报导标题:《谁为被科技列车抛下的人负责?》
该报导将机器人厨师上升到了社会安定的高度,在文中发出所谓的反思拷问:
【效率的提升是否必须以大规模结构性失业为代价?当资本追逐着「无人化」的极致利润,普通劳动者的生计谁来保障?资本赚得盆满钵满,那些被淘汰的厨师及其家庭,他们的「锅气」和「人情味」如何转化为面包?保护劳动者权益刻不容缓。】
一篇篇经过精心策划的报导和评论,这些经过放大和扭曲的声音,也确实精准地击中了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丶对新兴技术冲击就业的深层焦虑。
面对这舆情,万象小厨的负责人贺知远公开发声表示:
机器人进入厨房,并非为了取代厨师,而是为了将厨师从高温丶油烟丶高强度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将宝贵的创造力丶经验和对美食的理解,投入到菜品研发丶品质把控丶个性化服务和餐饮体验的提升上。淘汰的是落后丶低效丶甚至不安全的作业方式,而非人本身。